> 新聞中心
50平方米小屋里長出“巨無霸”2018-07
康通電子發明IP廣播和云廣播,每年有上萬所學校采用他們的產品
創立時,辦公面積僅50平方米;十幾年間,先后幾次易址生產;如今,每年有上萬所學校采用他們的廣播產品和技術方案,核心技術板件占國內市場份額60%以上……作為IP廣播的發明者,湖南康通電子股份有限公司用十余年的堅守書寫傳奇。
站在成績簿上,他們并未止步不前,而是保持每年10款新品的更新速度。如今,他們又發明了“云廣播”,準備上市。
熬了無數個通宵發明IP廣播
康通電子的創始人叫劉雅浪,上世紀90年代在國防科技大學讀書,是個編程高手,畢業后破格留校任教。2000年,劉雅浪下海創業。最早賣的是電教產品。“那時英語老師上課用收錄機,倒帶不準,而且聲音經常失真。”劉雅浪想,是不是可以發明一種產品,不僅操作簡單,而且聲音經過壓縮、傳輸、解壓,播放時依舊清晰?
說干就干。2002年,劉雅浪找了幾個研發人員,一起埋頭開發產品。康通電子副總經理夏光國還記得當時的情景:“為了研發嵌入式軟件、系統軟件和硬件,幾個人熬了無數個通宵。”
2003年春節后的一個凌晨,經過無數次的編程修改和設備調試,清晰響亮的聲音終于從實驗樣機中傳來。夏光國介紹,這種基于TCP/IP協議的網絡純數字化音頻廣播系統被他們定義為“IP廣播”,實現了音頻的數字化傳播,突破了傳統模擬廣播系統的內容局限、空間局限和功能局限,使整個廣播技術從模擬化時代躍升到數字化網絡時代。
實驗樣機出來了,就要盡快研制出工程樣機,實現量產,推向市場,團隊才能生存。為此,劉雅浪將公司整體遷入深圳。夏光國回憶,無數次實驗、無數次失敗后,工程樣機基本成型。整個團隊看到了公司光明的未來。
工程樣機研制成功,如何開拓市場,幾個合伙人又犯了愁。“我們都是技術人員,沒做過市場推廣。”夏光國說,技術人員帶著設備到廣東、湖南的學校一家家上門推銷演示,全部吃了“閉門羹”。
“這種新型的廣播傳播技術,許多人聽都沒聽過,以為我們是騙子。”夏光國說,轉機發生在2004年夏天。
彼時,湖南石門縣一中建新校園,技術人員帶著設備演示一番后,聲音保真度極高的產品被該校校長一眼看中,當場簽訂購買合同。“為服務好這個項目,公司研發、生產、工程人員全部到場,并為學校培訓電教老師,指導操作,忙了一整個夏天。”夏光國說。
國內前十廣播生產企業均成為合作伙伴
本以為,IP廣播產品借此迅速打開市場,卻不料是曇花一現,訂單少得連員工工資都發不出來,劉雅浪更是三年沒回家過年。
艱難地挺過幾年,2008年,先后欠下300余萬元債款,康通電子回到長沙,在國防科大西門外租了一間50平方米的小屋,兼具研發、生產、管理等功能。
所幸的是,隨著IP廣播逐漸被人知曉,市場也慢慢活躍起來。康通電子的訂單逐月增加,到2008年底,負債累累的他們還清了債務。當年底,康通電子辦公面積擴大到600平方米,到了2010年,他們在伍家嶺租了800平方米場地用于生產;2012年,康通電子員工人數將近200人,又在汽車東站附近租了5000平方米的生產廠房。
如今,公司銷售業績迅速增長,去年實現銷售收入2億元,納稅近2400萬元,人均創造稅收8萬元,國內技術板件市場份額達到60%。
“從我們銷售的系統軟件套數來看,每年有上萬所學校的校園廣播采用我們的產品和技術。”夏光國說,近年他們又發明了“云廣播”,獲得國家發明專利,廣泛應用于全國各地農村的“村村響”大喇叭工程及應急廣播建設,并在全國首次實現了省、市、縣、鄉、村5級應急廣播聯動使用。
本文轉載自長沙晚報,未經授權,不得私自轉載!